现代快报讯(通讯员范伟、记者于璐)寂静的离子风
现代快报讯(通讯员 范伟 记者于璐)静音离子风飞艇、电动自行车无线充电系统、地空壁可变配置电磁吸附特种飞行器、多模态仿生飞行攀爬两栖机器人……11月14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第十四届“天宫杯”研究生创新实验大赛“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杯”纳米研究生创新大赛航天比赛在将军校区路举行。今年参赛作品聚焦国家重点战略需求和前沿科技领域,涵盖航天飞行器、能源电力、通信导航、传感测试、智能机器人、先进材料、医疗与工业交叉等前沿领域。 70件年度最多新科技作品参加精彩大赛,诸多“黑科技”作品首次发布,充分展示了中国大学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涌现出许多匠心独运、富有创新精神的科技作品。 “我们希望打造一个支持整个康复周期、不同情况和康复需求的一体化上肢康复平台。”机电工程学院硕士生王子杰等开展了基于患者模拟迁移学习和重建技能的上肢康复外骨骼交互控制研究项目,旨在将其落实到康复视频的实际康复技能训练中,减轻医生的治疗负担,为机器人在康复领域的应用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现场,自动化学院博士生张新锐等团队成员演示了一种unm搭载高精度多源融合自主导航系统的车载车辆,为卫星环境下的精准导航提供解决方案。 “可以说,它是太空旅行的导航。它配备了惯性导航和星敏感器两种导航装置,通过观测太空中的星星,可以进一步解析、处理和传输信息,弥补了自主系统在信号无约束、动力学等复杂条件下的不足,特别适合无人机设备在卫星信号有限的条件下自主运行。在激烈的比赛中,巧妙的“孔”铸造——先进飞机复杂部件的释放——不破坏制造技术和装备设备的电解获得了特等奖。在本次比赛中,团队负责人杨宗举介绍,该团队是世界上第一个解决纤维难加工问题的团队。航空发动机高压涡轮叶片的LM冷却孔和飞控部件内部的异型孔,开发机床设备,实现高效率、高质量的加工生产。团队成员发表SCI论文6篇,审稿人拥有多项发明专利。据了解,“天宫杯”是南航研究生独有的创新技能品牌活动。大赛举办14年来,参赛队伍超过800支,参赛研究生超过4000人。近年来,学校通过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点计划”和本科生培养计划,加快高层次人才培养;还设立“博士论文创新卓越基金”、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项目、创新竞赛培育项目等,为研究生提供丰富的科研创新资源,有效激发研究生的创新热情。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生刘祥雷表示,“天宫杯”就像一个创新苗圃,其培育的创新项目多次在一系列竞赛中获得最高奖。 “学生不仅沉浸在学习中,更将所学知识与实际需求紧密结合,做出了大量可以更重要的事情。” (部分照片由文章提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则包括照片或视频)由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注:以上内容(包括图片和视频)由网易HAO用户上传并发布,是一个社交媒体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