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1%、1.7%到4.3%。 10月22日,上海公布今年前三季度经济数据。全市GDP达4.
从-1.1%、1.7%到4.3%。 10月22日,上海公布今年前三季度经济数据。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0721.17亿元,同比增长5.5%,增速比上半年加快0.4个百分点,超过全国5.2%的平均增速。其中,上海多项细分数据表现出色:三大主导产业制造业产值同比增长8.5%,信息传输、信息技术和信息服务业同比增长15.5%,金融业增长9.8%。相比之下,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的增速看似不可思议,实则并不容易。今年一季度,上海社会消费陷入负增长(-1.1%)。上半年终于恢复正增长(1.7%)。第三季度进一步上升至4.3%,开始出现上升趋势。当前,世界经济格局正在深度重塑,中国经济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在此背景下,消费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主体作用日益凸显。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坚持扩大内需的战略基点,坚持惠民生、促新需求与新供给紧密结合,促进消费与生产、供给与需求的良性关系,增强内需内生动力和可靠性。自2018年全社会零消费总量超过北京以来,上海连续七年被严格评为“消费第一城市”,也被视为“晴雨表”和“世界消费城市”。01 上海的消费增长从何而来?最直接的原因是“政策+活动”的双轮驱动。今年5月出台的《上海促进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出了六大举措:“增加城镇居民收入” 为深化国际城市消费中心建设,切实发挥消费在经济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围绕上述部署,开展了一系列促消费活动。2020年推出的上海“五五购物节”从4月底持续到今年6月底。 是“c六年来力度最强、范围最广的消费补贴政策,提供从家居用品到汽车、从商品到服务、从国内消费者到入境游客的全周期支持。2025上海车展场景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与此同时,上海还推出了“商圈溢价促销节”和上海国际车展。5月,零售额黄金 限额以上单位金银首饰、服装鞋帽针纺织品、化妆品同比分别增长12.7%、9.3%和4.0%。限额以上新能源汽车零售量同比增长35.0%。暑假期间,“上海之夏”国际消费季、上海旅游节等活动密集举办。上海 旅游大数据显示,为期93天的旅游节(7月5日至10月6日)累计接待游客1.63亿人次,实现旅游的所有因素。旅游消费3132亿元。进入下半年,上海开始发放“乐·上海”服务券。假期上海市安排5亿元财政资金发放餐饮、旅游、电影、文化、体育等消费券。其中,文化消费券为新型,首轮发行超过29.6万张,杠杆资金比例为1:3.25。这些活动相辅相成,延长了消费时间,改善了消费体验,构建了长尾效应。南京审计大学联合研究院教授彭冲总结道,上海消费的回升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消费者信心的恢复、入境旅游的回升以及结构性政策的持续发力。今年以来,上海大力出台促进消费举措,放宽MGA车辆、家用电器、家用电器等商品“以旧换新”;需求方面,提振餐饮、零售、文化旅游等消费场景;供给侧,培育“首发经济”、“夜经济”、“银发经济”等新局面同向发力,释放消费潜力。与此同时,上海入境旅游持续优化。前三季度入境旅游同比增长37%,直接拉动住宿、餐饮、零售等消费;各类购物节、购物季相结合,形成本地与国外消费的“双轮驱动”。不过,彭冲也指出,在去年基数较低的背景下,政策的精准落实也带来了一定的尾部效应,推动了增长。 02 实力 值得注意的是,从今年开始,Chon之间的竞争广州和上海作为“第一消费城市”备受关注。今年上半年,重庆社会消费总额8300.37亿元,超过上海的8260.41亿元,微幅领先。作为“后起之秀”,重庆的消费规模对上海构成挑战。尽管重庆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但不少学者认为,传统的社会消费零指标并不能完全解释上海等城市的消费活力。社会零消费指标主要衡量一个地区的实物消费,除餐饮外的大部分服务消费不纳入统计。很多无法统计的服务消费都是“上海的强项”。国家统计局也发布文件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除了不能反映服务消费外,还“不能反映服务消费的结构特征”。cs和消费品的变化。必须结合其分项指标和居民消费支出等相关指标来分析。”今年前三季度,上海人均消费支出达40892元,在31个省份中排名第一,也是唯一超过4万元的省份。与实物消费相比,服务消费主要分为初级消费(交通通讯、住房和消费)。 养老、养老、托儿)、发展性消费(教育培训、医疗)、愉悦性消费(娱乐、文化旅游),还包括特色金融服务和保险。虽然社会零消费指数无法体现,但服务消费的重要性却不容忽视。国际经验表明,当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时,居民服务消费需求就会加速;当人均GDP超过15000美元,服务消费将成为主导。诚通证券研究所李宗光、钟山撰文表示,从消费在宏观经济中的比重及其内部结构来看,我国还有很大的优化空间。目前,我国家庭消费占GDP的比重仍维持在40%左右,低于主要发达国家同期平均水平。从消费结构来看,2024年服务消费占中国居民人均消费的比重为46.1%,也低于日本(57.7%)和美国(68.5%)的水平。 9月16日,商务部等九部门发布《扩大服务消费多项政策措施》,明确提出要积极培育服务消费新增长点。在此背景下,上海我有能力、有意愿充当服务消费的“前哨站”和“试验场”。上海博物馆“金字塔顶端:古埃及文明展” 图片来源:新华社 彭冲分析,从需求端看,上海人口多,中心城??区密度高,市场需求广;从供给端看,服务消费领域龙头企业聚集上海。从照护护理服务到养老、托儿、宠物服务,从业务端到支付端,都汇集了标准化和行业标准。在上海今年出台的一系列促进消费的文件中,服务消费占有重要一席之地。而早在今年3月,上海就印发了《2025年促进本市服务消费改善扩大的重点》,对餐饮、家政、养老、养老等20个方面提供一揽子支持。大力发展交通、旅游、文化、体育、教育、信息、卫生等服务业,最大限度优化和扩大服务供给,释放服务消费潜力。 03 展望未来,扩大消费将成为宏观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上海作为我国国际化水平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城市之一,在扩大内需、促进消费方面历来具有诸多优势,理应当“先锋”、“探路者”。图片来源:新华社 上海常住人口接近2500万,城镇人口接近2000万。规模优势突出。而且,上海人均收入长期位居全国前列,居民消费能力强劲,对高端商品、服务和体验式消费有较强的需求。更重要的是,上海作为经济中心和他是开放的引领者,在消费场景、高资源要素、补充市场等诸多方面具有不可替代性。彭冲表示,近年来,上海不断推进“品牌首发、首店、首展、首秀”,形成全国领先的生态首发,成功成为城市品牌和消费“护城河”中的“首发”。 2024年,上海全球新品首发数量、国际品牌首店数量将继续保持全国第一,品牌吸附力和国际传播力不断增强。不过,也有人指出,上海首轮经济国际化程度较高,但本土原创品牌的全球化程度依然较低——不少“首轮”仍以跨国品牌为主,上海设计品牌的国际认可度仍有限。未来,S上海必须从“引进来”走向“走出去”,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本土生活方式和原创品牌生态系统,真正实现“买到世界、卖到世界”。与此同时,上海目前医疗、体育、文化等高端服务本地供给比例较低。高端医美、专科医疗、国际演出等领域仍以东京为主,新加坡、香港等城市正在发生变化。上海要实现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能源水平的全面提升,需要加快高端生活服务和文化体育产业的本地供给能力建设。对此,上海开始积极谋划。比如,根据《上海市促进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上海将营造消费文化,大力发展演艺经济,支持组织举办有影响力的大型演艺活动,不断引进中外经典剧目。同时,上海鼓励发展健康消费,包括增加优质医疗服务供给,完善国际医疗服务体系,发展专科门诊、诊所、中药材等。彭冲还表示,在都市圈时代,优化都市圈内的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可以有效推动高效、有活力的消费城市建设。以上海为例,应进一步整合和发展大都市圈主城区人口密度“龙头”优势,把人口密度提升作为老城改造和新城发展的关键战略,实现城市人本化。第二步是以交通基础设施为突破口,打通中心城市与周边卫星城市的联系,构建“章鱼式”城区空间形态,强化综合消费发展。返回搜狐查看更多